狮城探索居住特色
(吉姆•罗杰斯)
日常生活在这里--走进新加坡组屋区
新加坡人的生活,离不开一座座称为“政府组屋”的高楼。“政府组屋”可说是新加坡最独特的一道人文风景。
“政府组屋”即是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国民住宅。 要认识普通新加坡人的生活面貌,走进组屋区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这组屋区之旅我们了解新加坡组屋的发展史,未来“政府组屋”趋向,探讨新加坡国人如何挑选与购买一间住宅。
我们也会参观二战前与二战后英国殖民地政府发展公共住房的单位, 新加坡独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卫星镇与新加坡21世纪组屋新镇。

新加坡人口有超过八成住在组屋,而这当中有九成,拥有所居住的组屋。

中峇鲁(Tiong Bahru)地区,可以看到一批低层住房, 它们外观独特,散发着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 是新加坡最早的一批公共住房,由英国殖民地政府自上世纪30年代起所建设。

由七座建筑共1848个组屋单位组成,楼宇之间有空中天桥连接,天台花园则让人可鸟瞰美丽的市区风景。

新加坡人口有超过八成住在组屋,而这当中有九成,拥有所居住的组屋。
狮城探索娘惹文化
![]() 谁是峇峇娘惹? | ![]() 峇峇娘惹服饰 |
---|---|
![]() 传统文化习俗 | ![]() 土生华人特有器皿 |
![]() 土生华人建筑特色 | ![]() 金珠肉粽店 |
![]() 品尝娘惹小吃 |
何谓土生华人?
东南亚有个峇峇娘惹族群,是数百年前中国移民和当地女人所生的后代,主要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爪哇一带。他们的后代,男性被称为峇峇 (意思是先生),女性后代被称为娘惹(意思是女士)。
槟城、马六甲、新加坡英属殖民地的峇峇娘惹,又被称为「海峡华人」,也被称为「土生华人」。
峇峇娘惹的语言、服装和饮食都深受母系马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固守父系的中国传统习俗。这独特的“娘惹文化”已早在东南亚蕴藏多年但不为多人认识。
这五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将去探讨土生华人的根源,习俗与文化,了解他们富丽堂皇的建筑特色。我们也会到新加坡的东部(过去土生华人生活聚集地)参观一间传统的娘惹老店,品尝道地娘惹小吃。
狮城探索十四世纪与二战足迹
「小山丘」上有「大历史」
新加坡历史从14世纪时期古代马来王朝开始, 当时的马来王朝国王的皇宫就在福康宁山上。
19世纪中期,英国殖民地政府为了加强新加坡的防御力量, 在山上建造炮台堡垒与建设英军总部基地。
二战期间,福康宁山记载了新加坡沦为日军统治的出发点 从此进入三年零六个月的昭南时代。
这历史之旅我们会探讨14世纪发生在福康宁山的故事与当时遗留下来的古迹;到访二战期间的历史重地(新加坡东部)目睹当时欧盟战俘被日军侵辱的历史见证;我们也会到新加坡最漂亮的樟宜海边了解当时一些发生在沙滩上的事件。
新加坡北部的克兰芝阵亡战士纪念碑是行程的最后一站,让大家亲临一座为缅怀二战期间英勇献身的联邦烈士而建的宏伟纪念广场。
![]() 福康宁山英军兵营/远东指挥中心 | ![]() 福康宁山 |
---|---|
![]() 福康宁山墓地小屋(The Cupolas) | ![]() 福康宁山萊福士的临时官邸 |
![]() 福康宁山依斯干达沙的圣墓 | ![]() 福康宁山山腰上的炮台 |
![]() 樟宜海边 | ![]() 樟宜海边大屠杀地点 |
![]() 樟宜小教堂与博物馆 | ![]() 樟宜小教堂与博物馆一个细述二战的历史博物馆 |
![]() 克兰芝阵亡战士纪念碑 |
狮城探索生存之道
